西汉金耳坠
西汉金玉耳坠
西汉小漆奁
西汉早期玉带钩
西汉早期玉鸡心佩
西汉早期玉龙附金带钩
西汉早期玉镂雕双螭龙纹縠璧
西汉早期玉镂空龙凤纹环
西汉早期玉镂空佩
玉龙虎带钩
玉龙形环
玉镂空龙凤纹套环
野猪纹透雕铜鉓牌
玉双凤系璧
汉刺绣香囊
汉代金耳坠
汉代鎏金点翠花篮耳坠
汉镶宝石金戒指
金带钩
金指环
立羊铜饰
龙形玉觿
绿玉珠
玛瑙及蚀花石髓珠
玛瑙珠
嵌绿松石铜手镯
秦彩绘角抵图木篦
青玉兽衔璧
1.发饰
(1)笄、簪、钗、华胜、擿(zhi音掷)
古代妇女一向用笄固定发髻,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湖南长沙左家塘曾出土秦代一件有七叉的骨簪。华胜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装饰。汉时在华胜上贴金叶或贴上翡翠鸟毛,使之呈现闪光的翠绿色,这种工艺称为贴翠。明清时皇后所戴凤冠,仍使用贴翠工艺,这种工艺方法可与镶嵌宝石翡翠的工艺媲美。擿是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西京杂志》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唐人诗云:“婵娟人堕玉搔头。”也指这种簪子。《续汉书·舆服志》:“耳珰垂珠,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以华胜。”玳瑁产于我国黄海、东海、南海、热带、亚热带沿海,海龟属,其甲质板呈黄赭半透明状,可作首饰。古人贵妇发型以高大为美。《后汉书·马廖传》上太后疏里说:“闻长安语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当时妇女常于真发中掺接假发梳成高大的发髻,插入数枝笄簪将它固定,也有用假发做成假髻直接戴在头上,再以笄簪固定的,称为“副贰”,还有一种以假发和帛巾做成帽子般的假髻,白天往头上一戴,晚上可以取下来,称为蔮、蔮或帼。《释名·释首饰》谓“恢廓复髻上也,鲁人曰頍,齐人曰幌。”把〓戴在头上,两旁用镊横簪以固定之。这类假髻的形制可能有很多变化,但文献资料讲得不具体。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軚侯利苍夫人的发髻,作髻时于真发末端加接假发,梳成盘髻式样,上插三枝梳形笄,分别为长19.5厘米、宽2厘米,有11个梳齿的玳瑁笄,长24厘米、宽2.5厘米,有15个梳齿的角笄和用20枝竹签分三束。再在距顶端1.7厘米处用丝线缠扎而成的竹笄,笄头有朱绘花纹(这三枝梳形笄并非梳头的工具,但可以搔头,可能就是擿了)。前额及两鬓有长宽约1厘米、厚0.2厘米,涂朱或朱地涂黑、镶金或侧面贴金叶的木花饰品。就是当时用金属丝编联起来作额前装饰的华胜。另外还有一个用黑色蚕丝做成的假髻,盛放在一个小盒子里。汉代妇女还有一种圆形加双耳的胜,江苏邗江汉墓曾出土,东汉画像西王母常戴饰此物。
古代梳妆高大的假髻,必有支撑假髻的工具,在四川宝兴瓦西沟东汉墓人架头部出土一件长12.5厘米、宽10.4厘米呈独脚钗状的铁饰件,上端以两股细铁条横弯成弧形,外有细铁丝缠绕,可能就是一件假髻支撑器。另在湖南衡阳东汉墓发现了双股的银钗,长19厘米。
(2)梳篦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人物纹样。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
步摇冠与步摇簪
《续汉书·舆服志》记皇后服制:“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有翼的狮)、南山丰大特(牛)六兽,所谓副笄六珈者。爵兽皆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文中所说的山题,就是额上正面的装饰版。所谓副笄六珈的副,就是覆的意思,珈是加的意思,全文的解析就是覆在头上的假髻用笄固定之外,还要另加熊、虎、赤罴、天鹿、辟邪、牛等六种动物的饰片为饰。再与孔雀、黄金山题、九种华胜及用白珠穿成桂枝般的装饰和白珠做成的耳珰配套,绕以翡翠华云,金碧辉煌。当走动的时候,那白珠桂枝和耳珰随着脚步摇动,能够化静为动,扩大视觉空间,更加引人注目,其进一步的发展,就演变为后世的凤冠。《晋书·慕容廆传》记载,魏初燕,戴多冠步摇冠,鲜卑族也仿着使用。辽宁北票、朝阳等地发现过北朝花蔓状和花树状的冠顶金饰,走动时就能摇动。
步摇簪是在簪顶挂珠玉垂饰的簪子,《释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又《后汉书·舆服志》集解:“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彩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在上古时期,首饰所用的珠,多为玉珠、骨珠。河南郑州铭功路商墓曾出土一千多颗蚌珠,到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大量开采蚌珠,《尚书·禹贡》就有“淮夷瑸珠”的记载。广西合浦县位于南海北部海湾,据汉杨孚《异物志》说:“合浦民善游,采珠,儿年十余岁,使教入水,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艺文类聚》八十四)《后汉书·孟尝君传》说到合浦的宰守多贪秽,残苛剥削珠民,珠民逐渐把珠蚌转移到相邻的南越边境去,合浦就不产珍珠了,变得十分贫困。孟尝君到合浦采取了许多便民措施,珠民们又慢慢地把珠蚌带回合浦养殖,合浦又重新富裕起来。这就是有名的“合浦珠还”的故事。《史记·春申君列传》说春申君有食客三千,上客都穿珠履,说明珍珠的使用已很普遍。由于珍珠出自海底,所以古人认为它能防御火灾。有些文献中说到有辟尘珠、辟寒珠、夜光珠、记事珠等等,则是一种神秘夸张的说法。
2.耳饰
(1)瑱
《说文》:“瑱,以玉充耳者。”又说:“珥,瑱也。”《长沙发掘报告》记录西汉后期的玉瑱,白色、无光泽,蕈形,一端较大,一端较小,中腰内凹。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琉璃瑱和骨瑱十九件,有十二件是上小下大腰细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的。色有深蓝、浅蓝、绿等,半透明。另有七件中部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锥状,下端成珠状,身上无孔,无色透明像玻璃。
(2)珰
《释名·释首饰》:“穿耳施珠曰珰。”汉末建安时代的《孔雀东南飞》描写女主人鸡叫起身,“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明月珰从字义可知是圆形发光的饰物。贵州黔西东汉墓出土两件以银片制成的圆球状耳铃,下端开口,上端背上焊有直径1.2厘米的小圆环,称它为明月珰未尝不可。河南洛阳烧沟汉墓曾出土喇叭形玻璃耳珰,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日本原田淑人在《汉六朝の服饰》中收有耳珰照片,为凹腰圆筒形,下面带有小铃。
(3)耳环(玦)
我国穿耳戴环的风俗古已有之。秦汉时期汉族地区耳环出土不多。《南史·林邑国传》:“穿耳贯小环,自林邑、扶南诸国皆然。”考古发现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戴耳环。1972年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出土16副玉耳环,每副玉片数不等,有多达20余片的。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三次发掘,在一座墓中发现石耳环14片,7片相叠为一组,14片正好是一副耳环。该地出土青铜装饰人物中,戴大耳环的形象也常发现。
(4)耳坠
辽宁西丰乐善乡西岔沟西汉匈奴墓出土不少耳坠,但每墓只出1件,通常以两根金丝拧成双股绳状,至尽端分开,一股拗曲成钩,以便挂在耳上,另一股则捶成为扁叶状,用以遮蔽耳孔。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沟畔西汉匈奴墓出土金玉耳坠,金珰上饰兽纹,玉饰镂雕变体龙虎纹,黄金与白玉交辉,极其精美。
3.颈饰
在广西合浦西汉墓曾出土玛瑙珠的项链。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西汉滇王王族墓及广西汉墓曾出土玛瑙〓珠,串起来也都是颈饰。石寨山13号西汉墓出土的玛瑙串饰由16件腰圆形〓管串成,其中有一颗〓管上有10道白色平行线,是用蚀花法加工而成,方法是用一种植物嫩叶与石碱捣成浆液,画于已磨光的〓管上加热处理而成。石寨山西汉滇王王族墓还出土由绿玉〓和绿玉珠串成的颈饰,以及由形状不规则的绿松石及孔雀石制成的串饰。云南江川李家山滇王王族墓有的用玉石串饰覆盖尸体,覆盖面长达一米多,宽60厘米至70厘米的。广东徐闻东汉墓出土的5串饰,由83颗大小长短不一的玉〓管串成。
加工精美的金质项链在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出土,由三种不同形状的193颗金珠串组,第一种50颗是由细小如苋菜籽的金粒分三圈粘聚而成,靠近中圈的金粒稍大。第二种23颗是用小金管联结而成的连管珠,第三种119颗是八方形的珠,此外还有一个花穗形金坠。与此同时还出土11个球形饰件,内有4件是以12个小金丝环相拉,在环与环之间又附着3粒小圆珠,有6件系在小金珠上再以金丝缀饰,并镶有圆珠,再有1件为镂空的多角形。
湖南衡阳苗圃出土的椭圆形金珠,珠外用金丝组成精美的花纹,同时还出土水晶、琥珀、玛瑙的小珠和狮、兔、鸟等,当初很可能是串在一起的。
1954年在合肥西郊乌龟墩出土一件高2.3厘米,最宽处1.5厘米的小金牌,中心以金丝盘出“宜子孙”三字,周边焊有小金粒联珠线纹,当为一件金坠饰。
4.臂饰
西汉时的手镯,从云南省晋宁石寨山滇王王族墓出土的有玉环及金、银、铜镯,从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有铜嵌绿松石手镯。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出土的四个金手镯中,有一个用多根细金丝交织而成的绹绳形手镯,已近似现代“鳝鱼骨”式手镯。
5.指环
两汉时以金、银制作指环,在湖南长沙、零陵、广东广州、增城等地出土。湖南长沙杨家岭出土西汉银指环3只,圆圈表面作棱角突出,两边密饰斜线纹。长沙五里牌出土东汉前期金指环10只,内有4只嵌有绿松石。湖南省零陵出土3只东汉鎏金指环,即俗称之镀环。广东出土东汉指环,有的嵌有宝石。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还发现了金护指,保护指甲之用。
6.带钩
有关带钩的功用和形式,本书已在第三章中叙述。两汉时期,汉式带钩多为封建贵族所专用,材质珍贵,工艺更趋精巧。例如1954年在广州市出土的西汉玻璃料带钩,长7.8厘米,螳螂型,晶莹透明。1984年广州市南越王赵眜墓(西汉早期)出土玉龙虎带钩。长19.5厘米,宽4.1厘米,通体琢浮雕变体龙虎纹。同墓出土玉龙附金带钩,玉龙作∽∽形变体,龙尾嵌套金质带钩,通长14.4厘米,制作极为精美。1968年在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玉带钩,长短不一,最长者仅6厘米。
在内蒙古等地出土的古代匈奴、东胡铜带扣,多作斗兽纹浮雕为饰,猛兽相噬,气氛极为紧张,具有很大的力度和动感。而艺术风格,粗犷质朴。
7.佩玉
汉代出土的佩玉,以观赏性佩玉为多,制作极其精美。如广州出土的西汉早期镂空龙纹玉环、龙凤纹玉套环、镂空玉佩、兽首衔璧玉饰。河北定县西汉晚期墓出土双凤玉系璧、玉龙形环。河北满城西汉早期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镂雕双螭龙纹玉縠璧、鸡心空心玉佩。陕西兴平西汉茂陵出土玻璃璧。江苏铜山小龟山西汉中期墓出土龙形玉觿(xī音希)。江苏扬州西汉晚期妾莫书木椁墓出土的舞人玉佩等代表性文物。
评论